关于《视觉形式美学》的通讯
尊敬的 L Y D 博士:
您的话我感到十分真诚恳切,令我感动不已,实在是一位真正学者的风度!谢谢您的信使我如释重负。我也是一个真正的人。我一生50多年劳作,夙兴夜寐,备尝艰辛,只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活着。在近日为编辑画册,整理2013年的简历时我写道“经寰自谓:我的版画、国画、书法不过是这篇论文和书本的插图。学我知我者其察之!”并把这一段念给孩子们听,使他们知道老爸一世追求的价值所在。他们也深深地理解。
原来,我先是出于兴趣画画,后来由于好奇心的驱使,我要全力揭开一个谜底:美的起源、本质和规律是什么?于是读书,钻研朱光潜先生的《西方美学史》、普列汉诺夫…,并探索、实验、寻找,终于找不到我满意的结论!后来我逐渐明白了,其原因之一大概和美学家多不是美术家出身有关系。后来得到了您的文章的证实。
在美学史上留下影响的荷加斯是个例外,但他生在18世纪,没有赶上辩证法 、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形式主义艺术史这三个研究的基本条件,——甚至到了马克思也还没有完备,所以荷加斯不能进行真正的“美的分析”,只能叙说感性经验,留下了一根无解的“美的线条”。甚至连马克思也问道“究竟什么是'美的线条' ?"
只有视听直感才是美的本源。一般美学家谁能把抽象画或交响乐用文字加以“详尽入微“地解读呢?可能因为专业技巧的隔膜,这是不可能的。我是有幸兼具专业和理论二者的,能对美的技巧—形式美进行马克思要求的“详尽入微地分析”,在书中我曾把一根线条分解为六种元素并用我的手绘的12个正反图解加以说明,这一点美学家难为;又能较熟练地运用辩证法解读黄金律(和现代黄金律优选法),扩大了它的应用范畴,揭示了它的普适的美学价值,并找到美的本质——形式美的两种经典图式:偏心涡状线(俯视图)和S线(侧视图),最后统一到立体螺旋体上来(美的元型),这一点画家难为。将以上微观、宏观二者结合,通过论文《形式美之根—怎样回答马克思…》,我对马克思“美学三问”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较为完整的解答,最后我自信我找到了美的真理,超越了荷加斯的历史局限。 结论是:1 美原发于自然的静力(重力)和动力的对立统一,衍生为生物的快感和人类的审美;2 客观自在的美的本质在于审美对象形式构成的数字比例,主观自为的审美主体具有共性接受的机制,也有个性选择的能力;3 美的规律是:——常态美符合或接近黄金律,变态美偏离或颠覆黄金律——黄金律就是用眼睛可以看到或用耳朵可以听到的辩证法;4 美的风格按黄金律可概分为三种:均衡比—崇高美,神皇威仪,从者寡欲;黄金比—优美(我国画家占八成以上),辩证优选,天人同律;偏侧比—浪漫美,亦幻亦奇,旧破新立。
现在网上流传的《版画家赵经寰书画构成论》是浅薄的,只是从14年前的旧作《形式美学入门》中割裂地摘取资料,在技法层面将拙著误置于各家之首,完全没有考虑到学术体系。今后十几年拙文《形式美之根...》和《视觉形式美学》则可能在美学层面经受更加严格的检验。
但我如果没有您的发现、支持和鼓励,也将不能达到美学的层面。使我感到幸运的是,您是中国第一部《视觉美学史》的作者,又和《美术》有着长期亲缘关系。您的非凡业绩更令我亲近又敬佩。您的评价是最为切实而宝贵的,是他人所不能的。您说:“您将辩证法与形式规律结合起来,的确是形式美学的一个创建,非常值得大家关注!”,“是最全面、最深入的”,“有您这样一直致力于形式美学研究的先生,推动了美学研究”,给我很大的鼓舞。
我不必再担心青年会把我的书看成单纯技法书,美学家会轻视它徒有“形式”,或只是“边缘学科”。我的书实际上正是抓住了“形式美”(康德称之为“纯粹美”)这个美学本质对传统和现代艺术规律进行的形式美学方式的总结,并提出了一个个人的、暂时看来是一个形式美学的科学的辨证体系。至少在目前中国也许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的。因为它毕竟是第一本国人的原创体系,没有一点模仿的痕迹。当然还有缺点,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,特别是书中还没有我晚出的这篇重要论文和您的批评,最为遗憾。请别忘记您曾答应我,要为四年后的第三版写一篇序言呀,那将使拙著蓬荜生辉。
我的以上陈说是否客观公允,还要请您严格把学术关,进行直言不讳地批评,这样才有益于我的自我认知,在再版时能有所改进,有益于学术,也使我活得更真实。
——不曾想,这不幸的话题一转,在这小小方格子里竟写下了一片小论文了。在真诚的学者面前我是坦诚而直率的。见笑了!以后上北京一定再向您请教。
老朽七十九岁 赵经寰 2013,5,12
评论